卜伝是鹿島新當流
的開祖,生於風雲亂世的戰國時期。當時的劍術修行不僅僅是一項技藝或運動,而是一種求生存命的實戰手
段。卜伝的劍術就是透過這樣無數次生死一髮的決戰磨練下,歷經千錘百鍊越戰越強。他參加過卅九次大小
戰役、十九次真劍對決,可查證的紀錄中擊敗過兩百一十二人,其中不乏劍術名人,號稱「生涯無敗」,堪稱是戰國時代最強劍豪。
延德元年(西元1489年),幼名朝孝
的卜伝出生於常陸鹿島望族吉川家,父親義覺是鹿島神社四大神官之一,也是鹿島古劍術中古流的嫡傳弟
子,對自己兒子的督促當然也不會鬆懈,朝孝十二歲就取得中古流的免許。十五歲那年,朝孝入繼塚原家,成為塚原城主土佐守安幹的養子,改名為高幹。原本就醉
心劍術的安幹是香取神道流門徒,師承飯篠家直,自然也就毫不吝嗇的把一身武藝全數傳授給高幹。
從十七歲到卅歲的十
三年間(永正二年至永正十五年,1505至1518年),高幹出外遊歷諸國進行劍術修行,足跡最遠達到北邊的信濃、上州,往西則曾抵達京都,結交切磋的友人、門徒為數眾多,像是松
本政元、上泉義綱與秀綱父子、結城政勝、佐野房綱、細川藤孝……等人。回到鹿島後,高幹持續修行劍術幾乎不問世事。
大永三年(1523年),鹿島四大家持續已久的內鬨演變成內戰,兩方在高天原城展開激戰,安幹、政元先後戰死。原本留守塚原城的高幹得知養父、摯
友的死訊怒上心頭,單騎直赴戰場斬殺敵軍將兵共廿一人,自身毫髮無傷。高幹的武勇逆轉了戰局,但卻讓他對自己修行多年的劍術產生了疑問。為了解開這個心頭
之疑,高幹放棄了塚原城主及土佐守的官位,於鹿島神社後山搭建草堂閉關參禪,並改名為卜伝入道。閉關
期間,卜伝終於參透了只能言傳、無法形諸文書的
祕傳劍「一之太刀」。
出關後的卜伝再度展開諸國遊歷的雲遊,但這次的目的不再是修行而是推廣劍術。遊歷期間,對於前來求教的弟子,卜伝會因材施教給予指點;而登門指名挑戰的對手則是儘可能以木刀代替真劍,
萬不得已時才兵刃相向。當卜伝再度來到京都時,隨行門徒從者約達八十人,公卿大名們都爭相邀約,包含
足利第十二代將軍義晴。卜伝成為將軍座上賓,當
然也就毫不吝嗇的將自創的鹿島新當流劍術一五一十的傳授給義晴及他的兩個兒子(也就是日後的義輝及義昭),大納言北畠材親之孫具教也藉此機會受益不少。
天文三年(1534年),卜伝回到鹿島在神社草堂舊址開館授徒,高徒如諸岡一羽、真壁氏幹、齋藤秀勝、川島卜平……等人齊聚於此虔心習武。弘治二年(1556
年),由於弟子們多已學成各歸領國,卜伝再度興
起雲遊諸國遍尋良材施教的念頭。但此時各地方大名互相攻伐更盛,下剋上的功利主義使得劍術兵法成為出仕求官的工具,幾乎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潛心向卜伝學習劍術的真意。
元龜二年(1571年),回到鹿島的卜伝將家名傳承給弟子新川幹秀,幹秀改名為重幹,卜伝則於關門弟子松岡則方家中庵堂寄住,專心整理歷年來的遊歷筆記。同年十一月,卜伝於睡夢中溘然長逝,享壽八十三歲。以當時男子平均壽命不過四十出頭,且
處於動輒拔劍相向的戰國亂世,能夠活到這個歲數,足見卜伝在身心兩方面的修煉都有過人之處。
後記一:
■與信綱的忘年之交
卜伝的年紀比信綱大
上十九歲,初次見面的時候,信綱(當時還叫做秀綱)才十一歲。當時卜伝正準備結束第一次的遊歷修行回到鹿島,便順道來拜訪同門義綱(信綱之父)。卜伝與義綱兩人秉燭夜談討論劍術的真意,在一旁半夢半醒的信綱突然脫口而出:『劍所斬下去並不是只有對手的身體而已啊!』,令兩人
嘖嘖稱奇。卜伝自此相當疼愛信綱並多方維護。
信綱這句童言童語,也是日後卜伝得以參悟「一之太刀」的重要關鍵。
後
記二:
■比試前的心機
一生經歷過許多次真劍對決的卜伝,雖然絕大多數都是憑恃著自己的高超劍術打倒對手,不過有時候也會耍點小伎倆,像是與下總國薙刀名人梶原長門的對決時就是一
例。
薙刀是一種四尺長柄、兩
尺直刃的長兵器,一般用於步戰對抗騎兵的場合。長門慣用的大薙刀更是可怕,柄長六尺(約一百五十公分)、刃長三尺半(約九十公分),刀身還仿造太刀打造出
一定弧度以加強揮擊力道及速度,加上長門本人天生神力,曾有過一刀斬下十五尺外對手雙臂的可怕紀錄。
當長門託門徒送來挑戰書,卜伝刻意當場在來客面前與弟子們討論要如何應戰。有
鑑於長門大薙刀的威力及攻擊範圍,弟子建議卜伝持
長槍應戰,卜伝大笑,弟子們大惑不解。
『試想,明日的比試就在這個道場內,兩人對面不過十尺距離,大薙刀還沒舉起,我已經衝到他面
前了。』卜伝告訴弟子明日將持小太刀(刃長約一
尺半,合四十公分)應戰。送信的門徒跑回去告訴長門,長門於是決定捨棄慣用的大薙刀,改帶一般薙刀應戰。隔日臨出門前,長門更將刀柄鋸短為兩尺,以防卜伝近身突襲。
到了卜伝的道館,沒想到卜伝配
備的卻是比一般太刀略長的三尺太刀(約八十公分),但長門卻沒有備用武器可以更換,只能硬著頭皮上場。兩人甫交手,卜伝瞄準薙刀刀柄斬為兩段,長門只能單手持刀,刃長又不及對手,最後被卜伝一劍刺穿肩胛骨。
後記三:
■選擇出手的時機
最後一次雲遊諸國時,卜伝是單身上路的,當時的他已經六十六歲,加上天生就是精瘦矮小的體格,使得他看起來非常不起眼,與天下第一劍的名聲完全無法聯想。
途經江州矢走渡船頭時,同船的一名男子不斷高聲喧嘩,強調自己劍法精妙天下無雙,講到性起處
還起身比畫,船身搖晃不已,船夫見狀欲制止,反遭男子拔劍威嚇,同船乘客都十分害怕。
卜伝起身表明自己也是習劍人士,如果男子想證明劍術高段,不妨上岸後一比高下,男子錯愕間沒有馬上答應,卜伝半開玩笑表示自己不需持劍也不會輸,男子怒極,當下要求船夫掉頭上岸,船夫卻說已過湖
心、硬要回頭怕會翻船,卜伝便指著船頭前方湖面
上一處小島,要船夫在該處暫停。
船到島邊,男子迫不及待跳上小島選好有利位置,回頭卻見卜伝搶過船桿輕輕將船駛離,男子想跳回船上已經來不及,只能錯愕看著渡船隨
著卜伝的笑聲越駛越遠。其餘乘客追問卜伝不是說『不需持劍也不會輸』怎麼不一決勝負?卜伝笑答『我現在沒
拔劍,不是也沒輸嗎?』。
後記四:
■「一之太刀」的真正面目是?
做為新當流最終祕傳奧義,「一之太刀」卻從來沒有形諸於文
字,甚至也沒有在公開場合演示的紀錄,就如同新陰流的「無刀取」一般,始終披著神秘的面紗。
據說要參透「一之太刀」前,必須先解開一道類似禪偈的謎題:
『抗敵者,心乎?劍乎?』能夠回答出令卜伝滿意的正確答案,
才能獲得進一步面授「一之太刀」的機會。那到底有多少人參透這個謎題、一窺「一之太刀」的堂奧?有以下這幾位:
諸岡平五郎一羽(筑前守常良嫡子,一羽流開祖)
真壁暗夜軒氏幹(常陸安藝守、真壁城城主,霞流棍棒術開祖)
齋藤傳鬼坊勝秀(北条氏小番眾,天流開祖)
松岡兵庫助則方(鹿島神宮宮司,田邊野松岡派鼻祖)
足利大將軍義輝(足利家第十三代將軍)
北畠權中納言具教(北畠家八代當主,伊勢國司)
細川宮津守藤孝(歌道二条流傳承,自號幽齋)
今川上總介氏真(駿河今川家十代當主)
林崎甚助(神夢想林崎流居合術開祖)
上泉伊勢守信綱(上州上泉城城主,新陰流開祖)
獲得卜伝委以傳承新當流重任的養子重幹反而不在其列,這點頗令人玩味。
--
參考書目:
〈改訂 甲陽軍鑑〉磯貝正義、服部治則校注,新人物往来社,1997年
〈剣聖の面影 塚原卜伝の生涯〉塚原卜伝顕彰会,石崎印刷,2005年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