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經驗中獲取的智識,人們習稱為『實用知識』;
 始於思慮、終於思慮的智識,人們習稱為『科學知識』;
 始於思慮而終於實踐的智識,人們習稱為『經驗知識』。
 但,經驗乃一切確定性的根本基石,
 任何未經驗證的科學,皆屬虛妄無效,
 因為單純的思慮與人類五官的基本感知相去甚遠。』
(達文西手稿集,p.1,270-19節)


 如同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在手稿中記述,他將繪畫創作視為實踐類的科學,既非無靈魂的裝飾品、也不是單純的心智活動。也就是這樣活躍、不拘泥既有法條的創作理念,達文西開創了對繪畫藝術的全新觀念──以描述自身經驗細節的能力,去體現人與自然事物的互動。
 儘管如此,達文西並未如同時期哲學家一般、沉溺在抽象思維的辨證裡。在他傳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到他在「觀點」與「經驗」間極力求取平衡的努力。舉凡明暗光影的運用、挑選模特兒的面孔與體態、頻繁與市井階層交流,甚至是甘冒不諱的大量解剖往生者或動物的遺骸……等等,達文西試圖突破圖像的虛幻,在這之外真實的呈現畫中人物的心理及情感狀態;而這些,在當時從來不被認可是一名畫師的職責。
 此外,達文西另一項與當代畫師大異其趣的地方,在於他創新的透視、明暗技法,使筆下人物與背景間營造出立體視覺,讓觀賞者迅速體驗到近乎真實的空間深度。
 以上這些特點,標誌出達文西與傳統的明確切割,將畫師的創作從單純的「再現」(Representational Art)提升為「表現藝術」(Art of Expression),開創了文藝復興的第一大步。

 達文西觀察到:物體離視線越近,其輪廓越明顯、色調越豐富,反之,則越顯模糊;大氣中無所不在的雨水、霧氣、灰塵等,也會使遠方物體的色彩產生偏差。他依此發展出「大氣透視」(Atmospheric Perspective)理論。這個發現遠遠超出當代畫師普遍認知的一般透視法則,將「空氣」「空間」這種再自然不過的自然物象,完整的呈現在畫作裡。
 從早期的《基督受洗圖》、到中期《岩石上的聖母》、《聖安妮》,遠方風景的輪廓彷彿套上了一層空氣布幔,質感、體積都更像親眼所見的景物,畫面空間顯現出深幽遠闊、甚至有虛無飄渺的感覺。

↑達文西手稿複製品。此頁內容為著名的人體結構比例。這張手稿的構想在一九七零年代被NASA運用於外太空探測載具航海家一號、二號的鍍金唱片上,做為向外星智慧生物介紹地球人類的自畫像。

 相對於遠近透視,達文西對明暗運用的手法就顯得多變而戲劇化。從《施洗者約翰》、《班瓦聖母像》兩幅作品,他利用明暗的對比來界定輪廓,並以素描觀念的漸變色調,使人物的表情及肢體在構圖上更加突顯。
 達文西對光線變化的運用並不僅止於此,他更進一步嘗試讓光線為畫面添加柔和、甚至是神祕的氛圍。在繪製《岩石上的聖母》時,儘管是來自古典的宗教主題,構圖也是保守的金字塔形狀,但透過巧妙精確的計算,人物週遭的光線在不知不覺間從明到暗的過渡,將整體視覺集中在主角群的臉部表情上,從而帶出不可思議而難以捉摸的神聖氣氛,與當代同處佛羅倫斯的其他宗教畫畫師的手法大異其趣。
 對達文西而言,色彩與明暗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陰影下,色彩會隨著暗度的加深而呈現出本來的色澤;倘若放在明亮的光線下,當亮度增加時,將可以比現出燦爛的光澤……」(摘自達文西手稿集)
 他習慣利用明暗的色彩、色調,將主題與背景既融合、又能各自呈現。在沒有多餘筆觸的狀況下,人物、景物的形狀與週遭環境消融於一體,使觀賞者不自覺跌入畫面的意境之中。最有名的例證,莫過於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當觀賞者面對女子的微笑時,難以察覺的陰影變幻,將原本瞬間即逝的的表情中那股平靜、神秘、富有生氣的表情,微妙而永恆的保留下來。

↑〈蒙娜麗莎〉,又名〈蒙娜麗莎的微笑〉。每年吸引超過四百萬名觀光客前往羅浮宮爭睹風采,但畫中女子的真實身分至今仍懸而未決。

 在這些肉眼觀察明顯可見的表象以外,達文西更關注的是畫中人物的肢體動作,如何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動作與情緒間的關係,將人物的心理狀態清楚明白的傳遞給觀賞者,不論是爭辯、憤怒、或是痛苦、喜樂。他在個人筆記中反覆提及「觀察人群」的重要性,甚至做出結論:「……真正偉大的畫家,必須有能力認識並捕捉種種表情,從而展現在畫作之中……」(摘自達文西手稿集)
 在他生涯的早期,於佛羅倫斯畫室完成的《聖熱羅莫》,透過糾結的肌肉、扭曲的肢體,可以清楚體會這名苦修教士飽受靈修折磨的痛苦情緒。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私下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屍體解剖,試圖了解人體的根本機制,包含臉部、身體軀幹、四肢等部位的變化與相對關係。研究所得的筆記及練習塗鴉,在他傳世手稿中佔有相當大的篇幅,而最終的成果,則呈現在他生涯後期的三幅大型作品當中。
 首先是始終未及完成的《賢士朝聖》,圍繞在畫面中央重心的聖嬰周圍,是一群或站或坐、表情各有不同的群眾,有的懷疑、有的焦慮,或點頭微笑、或欣喜若狂,甚至連背景邊緣的馬匹都栩栩如生,整幅畫面中各自的心理狀態均可一目了然。
 而《最後的晚餐》則重現了新約聖經中最令人驚嘆扼腕的場面。當耶穌基督當著十二門徒的面前宣告:『你們當中,將有一人會出賣我。』時,門徒因各自的個人特質而對此驚人消息應有的不同反應,達文西都一一的精確呈現,輔以他拿手的光線變幻及勻稱的古典構圖,讓畫面上的緊張氣氛仍保有神聖的宗教氛圍。

 
↑整修前(上)、後(下)的〈最後的晚餐〉畫面對比。由於當初作畫時使用了創新的蛋彩調色法,雖使顏料容易附著於泥壁上且迅速顯色,但同時也有容易沾惹灰塵黴菌而褪色的致命缺點。長達四個多世紀的侵蝕,使得修復工作難上加難。

 在他生涯最後一幅大型作品《里加昂之役》,所描繪的主題是這場戰役中最後的軍旗爭奪。諸多士兵狂暴、殘忍的面孔,敗戰者驚惶、掙扎的肢體,不但忠實呈現了戰爭的殘酷,也顯現了人性中潛藏的獸性因子。

 相對於數量有限的作品,達文西留給後世最豐富的遺產,當屬他的手稿集。這些未經整理的手稿,篇幅多達上萬頁,除了為受託作品預先描繪的底稿、草圖以外,更大量的是他的隨筆,這些隨筆當中包含他的速寫、解剖圖、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設計圖,以及自右往左書寫的鏡向文字。在早期的研究中,多半認為他是為了藏私,因而故意用難以理解的書寫方式讓筆記隱晦難懂;但隨著手稿曝光數量逐漸增加,加上同期或晚近藝術家與他的書信往來,大家才恍然大悟,這種鏡向書寫,純粹是因為達文西是天生的左撇子,他採取了對自己最方便快速的書寫方式。
 手稿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除開繪畫論述及工作札記,還有科學立論、冥想辨證、甚至是食譜,以及數量相當多的建築、軍械、交通工具的設計圖,當中涉及的理論及認知,都遠超過他身處的時代水平,即便以現代科技的角度回顧,仍有不少堪稱驚人。

「世間男女,或有相貌出眾、或有才華洋溢者,不足為奇。
 然,天賦異稟、才貌兼具者,實屬不可多得。
 此人蒙上天垂愛,言談優雅、才情蓋世,令世人難望其項背;
 行為舉止、信筆揮灑,處處皆有靈性,
 仰天俯地、窮其四境,亦難再尋他人。」
(《論達文西》,喬治˙法薩利)

--
李奧納多˙達˙文西簡年史
1452年-生於佛羅倫斯近郊的文西鎮(非婚生子女)
1469年-進入維洛吉歐的畫室成為實習學徒
1472年-負責繪製維洛吉歐《基督受洗圖》的背景及畫面左側的天使
1480年-完成首張受託作品《持花聖母》,開始繪製《聖熱洛莫》
1481年-開始繪製《賢士朝聖》(始終未完成)
1482年-應史佛隡家族領主盧多維哥之邀前往米蘭擔任軍械工程及慶典設計師,並受託打造盧多維哥騎馬青銅塑像(未完成)
1483年-開始繪製《岩石上的聖母》
1490年-開始撰寫繪畫著作《畫論》
1485年-受託繪製米蘭聖母修道院壁畫《最後晚餐》
1498年-受託進行史佛薩行宮大廳裝潢工程
1499年-盧多維哥失勢,逃離米蘭
1500年-回到佛羅倫斯
1502年-受聘於伯爾吉亞家族,往來羅曼諾與烏爾畢諾,指導弟子繪製貴族肖像
1503年-遭麥迪奇家族失勢牽累,被趕出佛羅倫斯
1504年-再度回到佛羅倫斯,受託繪製維基奧市政廳壁畫《昂里加之役》(未完成)
1506年-應丹布瓦玆公爵之邀前米蘭,為教皇義子崔福邱大公設計墓穴
1510年-受託繪製《聖母、聖嬰與聖安妮》(未完成)
1513年-應麥迪奇樞機主教之邀,前往羅馬定居
1517年-應法王法蘭西一世之邀,前往巴黎近郊克魯莊園定居
1519年-5月2日病逝於克魯莊園

--
參考書目:
《巨匠美術週刊》第5期,錦繡出版,1992年7月
《レオナルド・ダ・ヴィンチ 伝説の虚実》,中央公論新社,2006年5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