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為了成就神的救恩、修復人與神的關係,不惜捨身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寶血洗淨我們的罪。但是在他被釘上十字架的那天,他所揀選的門徒中卻只有約翰來到祂的腳邊,扣掉出賣祂的猶大,其他人都因為懼怕而奔逃躲藏。直到耶穌復活回到他們當中再升天的見證,才興起門徒成為使徒,往普天下去傳講福音,宣揚耶穌是神的兒子。他們最後幾乎全部為主犧牲,但也完成了把耶穌與基督教連結在一起的使命,就像經上說的:『一粒麥子……落在地裡……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24節) 

 雖然我們在聖經中很難查到這些使徒們傳道和殉道的事跡,不過還是有一些教會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記載了他們可歌可泣的故事。去掉賣主自殺的猶大、安享天年的約翰之外,其餘的使徒都效法耶穌喝下了主所賜的苦杯,榮耀勇敢的將肉身獻為活祭,以身殉教。 

 以下簡短敘述幾位使徒的生平略歷供大家參考:

 

雅各(James

 西庇太的兒子,使徒約翰的兄長,又被稱為「大雅各」。

 在與主第一次相遇大約十七年後,這位緘默的使徒,成為猶太地教會的領袖。使徒行傳12章起頭就說到:『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也就是說,雅各應該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

 據說在雅各殉道前在會堂接受審判,在滿座法利賽祭司及那些被收買作假見證害他的人面前,不但毫無憂愁懼怕的樣子,反而像是勝戰凱旋的英雄一般,洋溢著喜樂的笑容,一反平日的拘謹寡言,以神的話語犀利教訓那些虛詞審判祂的人。他對真神及耶穌的堅信,當庭感動了一位擔任審判官的祭司,改口為他辯護、甚至最後願意與他一同受死。

 

約翰(John 

 約翰在各各他受到耶穌於十字架上臨終前的託付,一直照顧聖母母馬利亞,在經上許多地方也可以見到他的確在門徒中相當受到耶穌的寵愛。

 自從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約翰、彼得和耶穌的肉身兄弟雅各,三人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加拉太書二章9節)。約翰所留下的五卷書信,都被列入新約正典裡;而啟示錄是他被流放到拔摩島時期,所看到的異象記錄,成為日後在大逼迫中受苦難的基督徒們的最大安慰。

 根據傳教士耶柔米的記述,約翰從拔摩島釋放之後,留在以弗所教會傳道直到離世。即便在他年老體衰不能走動時,還是要求會眾同工抬他到各個聚會所去講道。他佈道的名言:「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經常做為講道的結語;約翰人生最後一次的講道,就在說完這句話之後,於講台上安然離世。

 

彼得(Peter
 

 本名西門巴約拿,是加利利的漁夫,跟隨耶穌之後被賜名磯法(希伯來文的磐石),是門徒安得烈的哥哥。

 彼得在耶穌受難當夜雖曾三次不認主,但並未減損他受耶穌重視的程度。耶穌復活後曾三次查問他愛主的決心,又三次叮囑他:「你餵養我的小羊。」(約翰福音2115節)。彼得在五旬節當天成為一百廿名信徒的領袖,並傳講出教會史上第一篇富有活力的訊息講章,從而感動三千人信主(使徒行傳二章38-40節),建立了耶路撒冷教會的根基;接著,彼得行了使徒中的第一個神跡(使徒三章1-9節);之後,他又義正詞嚴的訓斥了祭司公會的無理逼迫,拯救了許多會眾脫獄(使徒行傳五章27-41節)。

    彼得晚年竭力往猶大地以外廣傳福音,藉著他熱切傳道的影響,許多百姓紛紛離棄偶像歸向真神,卻也引起羅馬當局的注意。彼得在羅馬郊外傳道的場所轉移至人煙罕至的地下墳場,但是仍然令統治者芒刺在背。當時的羅馬皇帝尼祿王擔心王位不保,一直想捉拿彼得卻沒有正當的理由;恰巧當時羅馬城發生大火,延燒大半個城區,事後發現是基督徒鬧事縱火(一說是尼祿刻意放火嫁禍),尼祿就藉此要求會眾將彼得交出認罪。

 彼得在草率的審判之後處以釘刑死罪,但他在城外受死不斷掙扎不願上十字架,負責行刑的士兵譏笑他怕死,彼得卻要求:『請把我倒過來釘在十字架上。』士兵們不解,彼得解釋:『我主曾為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樣受死!』這就是日後有名的倒釘十字架之刑,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曾以此為題在梵諦岡保納利禮拜堂創作出大型壁畫〈聖彼得受釘刑〉。

 

安得烈(Andrew
 

 安得烈是耶穌第一個接受呼召的門徒,隨即帶領兄長彼得歸主。

 在加利利湖畔也是他帶領擁有五餅二魚的孩童見主,隨後耶穌就行了使五千人飽足的神蹟;他還曾帶領了許多外邦人歸向主,因此也被視稱為領人歸主的傳道模範。

 當教會在耶路撒冷開始遭遇逼迫,眾使徒動身前往各處去傳講福音。漁夫出身的安得烈發揮航海的專長,利用海路避開法利賽人及羅馬當局的耳目,成為四處航行的佈道家。他的足跡遍布俄羅斯南部各地,也被稱為「往俄羅斯的宣教師」。

 他最後一站是羅馬轄下的亞該亞省帕特拉城,在此地被羅馬軍隊誘捕、未受審判就被送上十字架。據說安得烈被釘上十字架之後仍滔滔不絕對圍觀者講道,令許多人動容,但也使監刑的羅馬士兵不耐煩的用長槍戳刺他要他閉嘴;不料槍頭卡在安得烈體內拔不出來,逼得士兵們不得不把十字架放倒成「X」形才拔下槍,安得烈也在此時斷氣。為了紀念安得烈的壯烈殉道,從此,歪斜的十字架就被稱為「聖安得烈十字架」。

 

腓力(Philip
 

 生於加利利湖畔的腓力帶領了拿但業信主,在主升天之後也和其他使徒一樣往猶大地以外去傳道。

 他在小亞細亞一帶的希拉波立地區巡迴佈道醫病,勸說了許多原本拜蛇的異教徒改信主,這些人紛紛毀去原本信奉的蛇神偶像並抗拒奉獻給神廟,這觸怒了以此牟利的祭司群,便向當地官員進讒言將他逮捕下獄,不斷以酷刑要他背叛信仰,但他始終不為所動。之後,彼得在羅馬殉道的消息傳到當地,官員們便東施效顰將腓力處以倒釘十字架死刑。


巴多羅買(Bartholomew
 

 許多聖經學者都認為巴多羅買就是約翰福音一章提到的那位拿但業,理由是在十二使徒的名單中,他常與腓力排列一起,而且同樣是腓力領他信主。巴多羅買是亞蘭文名字,而拿但業則是是希伯來文。儘管福音書並未記載巴多羅買的言行,但是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海濱向七位門徒顯現時,拿但業也在其列(約翰福音212節),所以這樣的認定其來有自。

 在一些早期教會文獻中,記述他在猶太地以外的多處地區傳道和行神跡,並將馬可及馬太福音譯成多國語言,培養同工廣傳福音。巴多羅買旅行到亞美尼亞地區傳道時,被當地的異教徒排擠,被暴徒亂棍毆打後交給官員拘禁。當地的官員將他處以釘刑死罪,但他在十字架上禱告三天都沒斷氣,於是被解下後再用長刀砍斷四肢而死。


多馬(Thomas
 

 多馬又名低土馬。後世的教徒經常戲稱他為「多疑的多馬」,因為他對耶穌死裡復活的神蹟採 「非見不信」的態度(約翰福音2021-28節)。

 多馬的多疑之後轉為堅信,出發往南亞地區的帕提亞及印度一帶傳福音、並訓練同工建立教會,在這些多年篤信異教的黑暗地區中點燃了基督信仰之火。也因此不幸得罪了當地的異教領導者,最後異教祭司長帶兵圍堵,雖然有信眾們保護抵抗,但是仍寡不敵眾被長矛剌死。

 多馬的遺體被懸吊示眾了好多天,之後才有信眾冒死取下安排殮葬。半年後,病弱的當地王后路過多馬墳墓時跌倒,手扶到了他墳上的泥土,瞬間受到感動和醫治,於是勸說國王改信主,多馬的身分從此由異教徒躍升為聖徒。目前在印度部分地區還可以見到有一些以多馬為名的教會,而且還可找到很多跟他有關的行腳遺跡。


達太(Thaddaeus
 

 達太另名利拜烏或小猶大(與賣主的加略人猶大區分),是農戶亞勒腓的兒子。

 在教會文獻中可以查到達太曾多次乘船航行往外地宣教;根據教士耶柔米的筆記,提到達太某次前往色雷斯地區(現今土耳其境內)宣教時,受到當地國王押迦的邀請在皇宮內講道,並施展醫治的大能讓國王的母親不藥而癒,押迦因而下令全國民眾改信基督。

 達太最後一次的遠行宣教來到波斯,同樣以佈道、醫治帶領許多百姓歸主,不幸觸怒當地執政官員,虛構罪名將他逮捕下獄,之後處以釘刑處決。

 

小雅各(James
 

 農戶亞勒腓的另一個兒子,一般推定他應該是比另一位雅各(亞庇太的兒子)年輕,因此在門徒間被稱為「小雅 各」。

 小雅各是第一位致力在埃及地區傳講福音的使徒,但是他在大逼迫時期之後的下落,在教會文獻中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有一說是他在耶路撒冷被法利賽人私刑斬首;另一說則是他在往波斯傳道期間與異教徒發生衝突而殉道。

 小雅各在聖經中只有名字的記載而沒有其他敘述,因此被中世紀的教會稱為「未受歌頌的聖者」,他也被視為那個時代許許多多籍籍無名殉道者的寫照。

 

西門(Simon
 

 在跟隨耶穌之前,西門是猶太地下組織奮銳黨黨員。奮銳黨是一群狂熱的猶太種族主義者,向來主張以武力推翻羅馬的殖民專政,恢復希伯來人的自主國家。除了熱衷獨立鬥爭之外,西門也是個熟讀經書、嚴格謹守摩西律法的人。

 認識主後,西門將鬥爭的對象從羅馬帝國轉向人的罪行,過往對教義典籍的鑽研成為他傳道的最大利器之一。他最初都在猶太地傳福音,之後開始轉往中非、西亞一帶,之後專注在美索不達美亞平原的幾個國家間巡迴。

 西門的講道嚴謹而有力量,往往能打動各地的知識份子或權貴階級這些自認有見識的社會高階,因此經常讓當地的統治者芒刺在背。西門最後在波斯地區被異教祭司陷構入獄,官員們本想將他公開釘死在十字架上,後來因為又擔心公開處刑會引發支持者暴動,於是改在獄中私下以輪鋸將他腰斬。

 

馬太(Matthew
 

 又名利未,原本是受雇於羅馬政府的稅吏,在當時是很不受歡迎的職業,長期受到猶太同胞的恨惡和鄙視。馬太私下對猶太古籍經典很有研究,不但謹守律法、更期待救世主彌賽亞的降臨。他撰寫的馬太福音大量引用舊約經文,處處證明耶穌就是神的兒子,降世為人完成神的救贖計畫,深深的打動許多原本視耶穌為異端的猶太百姓,因而誠心歸主。

 馬太在世的最後幾年離開猶太地,前往中非的衣索比亞一帶建立教會。最後在返回耶路撒冷的途中於波斯殉道。

 

馬提亞(Matthias

 馬提亞原本不在十二門徒之列,但也是從加利利起就跟隨耶穌的信眾之一。耶穌復活升天後,眾使徒搖籤選出他來替補賣主猶大的位置。(使徒行傳一章12-26節)

 根據經文以及教會文獻的記載,馬提亞最初應該是施洗者約翰的追隨者,改從耶穌之後一直默默地守本分。在大逼迫時期,馬提亞為了保護身為教會領袖的雅各(耶穌肉身兄弟)而被暴民用石頭砸成重傷,之後被拖往城外斬首而死。

 

司提反(Stephen

 司提反的出身不明,根據經上記載,他是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們從門徒中選出來管理飯食的七位執事之一(使徒行傳六章5節)。由此可推論不管司提反是從哪裡來,但他在早期教會中是相當具有聲望地位的。

 經上還提到司提反滿有恩惠能力,靠著聖靈的能力在民間廣行神跡奇事(使徒行傳六章10節、七章55節),卻也因而惹怒法利賽人,祭司公會便誣陷他毀壞律法、慫恿暴民用石頭把他活活打死。

 司提反臨死前仍不改對主的信望愛並頻頻開口求主原諒迫害他的人,使他成為日後護教人士的先驅榜樣。而之後成為使徒的保羅(當時名掃羅)當時曾目睹司提反受難。

 

保羅(Paul
 

 原名掃羅,出生於猶太人中上階層,家族傳承是便雅憫支派,出生即擁有羅馬公民身分。他曾受過高深教育,不但是謹守律法的法利賽人,也擁有帝國官員的身分。因為出身、學識、以及職業地位,保羅曾經激烈地攻擊教會、逼迫基督徒。神將保羅從逼迫者調整為護教使徒,是基督教教會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在前往大馬色城的路上,主向保羅顯現、並藉亞拿尼亞對他行神蹟(使徒行傳九章)。

 神使保羅成為最偉大的使徒,不但是最博學的神學家、最堅毅的行動者、也是最屬靈的傳教士;整體來說,保羅應該是教會歷史上最多才多藝、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聖徒。

 保羅的傳道工作始於大馬色城,以後足跡遍佈小亞細亞、甚至遠及歐洲。他四處傳講福音的同時也積極在各地建立教會,更持續的與遠方的信徒同工保持聯繫,將自己領受的全部真理教導給他們;他所寫的書信,佔了全部新約聖經的五分之一。

 保羅在早期教會的宣教工作中,至少帶動了以下幾個重要異象。首先,他鼓勵教會接納外邦人,開啟對非猶太人傳講福音的行動;第二,他動筆撰寫對異教徒佈道的基本神學(羅馬書一至十一章);第三,他以身作則成為教士的最佳模範,贏得了「向外邦人傳教的使徒」的稱號。

 在這麼多年傳福音的歲月裡,保羅歷經困乏、苦痛、饑寒、危難、群毆、監禁、天災等等的患難,但始終沒有改變他對主的信心。經上對他最後的記載是他被囚於羅馬監獄,並準備受刑;一般認定這次受刑是處死,但也有學者認為他最後被釋放處以流刑;比較可信的記載是他在羅馬城外的俄斯替亞驛道上被處斬。

 

雅各(James/主耶穌的肉身兄弟)

 雅各在耶穌在世、於各地傳教時並沒有信主;直到耶穌在耶路撒冷死裡復活、升天之後,雅各才受到感召悔改信主。

 雅各後來在耶路撒冷教會裡有重要地位(加拉太書二章9節),教會文獻也記載他經常主持教會的正式會議。雅各非常謹守禮教,過著聖潔的生活而受人尊重,會眾在他的名字前冠以「公義的」尊稱他為「公義者雅各」。他慣常跪著為別人代禱,以致他雙膝結了一層很厚的老繭。

 在雅各的帶領下,耶路撒冷教會的信眾日益增長,使得祭司公會收入減少,因而發動暴民在路上埋伏以石頭攻擊他,活活將他打死。雅各與司提反的受難,也是大逼迫時代的開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IV 的頭像
    XIV

    XIV

    X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